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如何评估 保举阅读_社会学视线网
“再家庭化”:中国城市家庭购房中的代际合作与打破
钟晓慧
原文载于:《全球行政批驳》,2015年第1期
内容纲目:
看成商场和政府除外的第三个要素,家庭在住房范围的作用莫得得到充分醉心。论文基于对广州22个 家庭的深度访谈,从“家庭化”角度开赴,揭示家庭购房动机、方式、策略和互异,以及对家庭关系的影响。计划发现,中国城市住房范围出现彰着“再家庭化”趋 势。一方面,家庭成为个东说念主获取住房的遑急影响要素。这体现为父母提供多种情势的支援、深入介入并期骗策略,极大影响住房决策、获取和安排;旧有单元制和住 房商场机制对个东说念主住房形成的互异受到家庭要素调度。另一方面,“再家庭化”充满张力且不细目。家庭成员在此经过中再行构建里面关系,既有合作,也有息争与 打破。
关 键 词:
“再家庭化”/代际关系/住房破费
一、导言
2013年4月3日《中国青年报》(2013)的报说念提到,为了躲闪所在政府蚀本家庭购买住房的计谋①,一双成婚30年的夫妻不顾女儿反对,取舍假仳离享受购房优惠。除了假仳离除外,平淡见诸报端的还有一种所谓“啃老故事”,即父母出资匡助成年子女购房。后一种情况更有普遍性和争议性,引起了学术界的积极关注(Li & Zheng,2007;Yan,2011;Li,2008;马春华等,2011)。从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商场上,购房行动往往是家庭全体成员集体协商和集体决策的收尾。家庭举座的购房辩论与策略行动,是影响个东说念主住房要求的遑急要素之一。同期,它还影响联系住房计谋在本质履行中的成果。本文将这种欢喜称为“再家庭化”(Re-familization)。
“再家庭化”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社会计谋层面上的含义,指的是家庭再行成为福利获取的来源之一。从历史上说,国度通过单元分房轨制,胜利给城镇职工分拨住房福利,是一种“去家庭化”(De-familization)的经过。“再家庭化”则标明,家庭是住房福利范围中具有积极能动性的遑急法式。“再家庭化”的第二层含义,是在社会表面层面上的含义,意即购房不仅是一种经济举止,而且是社会举止。具体来说,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相互调适、再行意会、谋求合作的经过。
本文以城市家庭购房事件为切入点,历练“再家庭化”的具体经过。由于本计划历练家庭的购房决策,是以遴聘立意选样的纪律(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又称有目的选样),即从怀有某种特定学问和履历的社会群体处,获知他们的购房决策。据此,选样的首要圭臬是子女在购房经过中获取父母资金过甚他情势匡助的家庭。同期,为了最大限制历练这些家庭购房决策的互异性(The Maximum Variation),在样本取舍时,提神登科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家庭,包括阶级、地区(土产货/外地)、代际(子女/父母)与性别,以及子女的个数。作家主要通过滚雪球抽样的纪律(Snowballing Sampling Strategy)找到受访家庭。同期,有极少家庭通过契机抽样(Opportunistic Sampling Strategy)的纪律获取。
本计划使用深度访谈的纪律采集数据,历练这些家庭的购房决策经过。在2010年3月到5月期间,进行第一阶段探听。除了为下一阶段调研寻找受访家庭外,也通过探听一些家庭,养息访谈大纲和发问的方式。主要的调研阶段在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间。在调研的临了两个月,作家通过个东说念主东说念主际关系网,探听了极少低收入家庭,在这些家庭里父母莫得才能为子女购房。对于本计划来说,这些诟谇典型个案(Atypical Cases)。目的是为数据分析提供新的角度,也增强本计划的可靠性(Trustworthiness)。
本计划在广州一共对22个家庭(包含14位中年父母和19位成年子女)进行了47次深度探听。其中,18个是独生子女家庭,3个是多子女家庭,另有1个家庭有1位独生子和1位领养的女儿。本文以独生子女家庭为要点分析对象,同期非独生子女家庭看成参考以作念初步的相比分析。在这些受访家庭中,其中有17个家庭的父母已为其成年子女购买住房(其中1个家庭是为孩子在外地购房),孩子因接受父母的经济匡助,依然领有至少一套房产;有1个家庭正在买房;余下4个家庭中,父母莫得为子女购房。
家 庭关系包含夫妻关系和代际关系两个维度,本文伙同历练代际关系维度,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家庭如安在个东说念主住房福利中成为积极变装,家庭决策的机制是 什么;第二,从家庭里面关系看,住房获取若何影响代际关系,主如果父母若何通过购房决策来再行塑造与子女的关系。现存的住房计划文件,对国度和商场作用的 计划相比多,对家庭作用的关注相比少,更短少深入素雅的案例分析。本文但愿弥补现存计划的不及。
二、家庭与住房福利:计划旅途综述
怎 样看待家庭与住房福利的相互关系?文件中有两种基本的计划旅途:“去家庭化”与“再家庭化”。“去家庭化”旅途假设个东说念主以原子化的方式存在,这样的个东说念主凭 借其在国度或商场上的特定地位获取住房,家庭在其中的作用很小,以致莫得。然则,“再家庭化”旅途则敬佩,家庭是一个遑急要素。家庭成员的里面关系影响(增大或减少)个东说念主的住宅券机,而这同期是一个改变或重构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经过。
(一)“去家庭化”:“商场/国度”框架
以前二十年中,中国的住房体制履历了要紧的转变,随之还产生了大量的计划文件。不少海外学者也将中国住房体制与住房计谋看成计划中国的遑急范围之一(朱亚鹏,2006)。联系的文件主要关注几类要紧议题,包括住房体制和计谋的转变,住房商场机制和金融、地皮等支援性轨制的配置,住房范围的治理模式,住户的住房举止和住房获取,与住房联系的社会公正问题②,等等。在这些方面,许多计划主要遴聘“老本主义/社会主义”或“商场/国度”的分析框架(Izuhara & Forest,2012),主要关注计谋调控的作用或商场机制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少历练家庭对个东说念主获取住房所起的作用。
具 体到住户住房举止和住房获取这个议题上,有两种分析念念路:商场经济旅途,以及国度计谋旅途。前者将住房看作一种经济商品,这派学者们认为,跟着旧有单元制 解体、商场机制深入,住户在住房商场中的自主性约束增强。个东说念主的住房举止、取舍、偏好和获取,更多受到自身社会经济情况、房地产商场以及宏不雅经济环境的影 响。因此,联系的计划(沈久,2006;邓金杰等,2011;胡晓龙、王雪珍,2012)关注住户可独揽性收入水平、房租和房价水平、贷款利率、房地产商场以及宏不雅经济等要素变化,由此分析和瞻望破费者的累赘才能、破费偏好、住房获取、悉数权取舍等特色和变化趋势。
第 二种分析旅途则将住房看作一种社会福利或者权柄,这派学者对“商场决定论”建议反驳。他们认为,尽管商场机制深远改变了中国城市住房体制,但是旧有的计谋 和体制等结构性要素仍然敛迹城市住户的住房取舍和获取契机。因此,这些计划开首分析住房体制转变以来的住房计谋和轨制变迁。举例,住房商场的新目地主义改 革,地皮和金融轨制转变,配置针对不同阶级的住房体系(Lee,2000;Lai,1998;Zhang,2000;Yeung & Howes,2006;Wang & Murie,2011;Wang et al.,2012)。同期,计划者也评估这些轨制的延续或变迁形成的社会后果。举例,原有的单元分房制、户口登记轨制和公房特有化计谋,产生了住房分拨不对等、城市新贫困、空间远隔等社会分化问题(Logan et al.,2009,2010;Huang,2005;Huang & Jiang,2009;Wu & Huang,2007;Li,2012)。换句话说,磋磨经济时期国度的力量,仍然影响今天个东说念主住房和其他方面的生存。
也有一些学者(Huang & Clark,2002)尝试将两种旅途轮廓起来,建议一种三层分析框架。在其中,住户个东说念主的社会经济特征,房地产商场和一些磋磨经济时期留传的轨制,共同地影响个东说念主的住房取舍和收尾。这导致中国住户的住房举止和收尾,在呈现中国特殊性的同期,出现了与西方社会一样的变化趋势。
上述两种旅途共同确认,中国从磋磨经济转变到商场经济,城市住户很少依赖家庭获取住房,而是通过国度(单元)或者商场提供,即“去家庭化”①。因此,较少计划关注中国度庭在住房范围中认识的作用,包括家庭对住户住房举止、住房获取产生的作用,家庭与政府、商场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议题。
一些社会学家新近的计划(Yan,2009,2010)也从个体化表面的角度支援这种宗旨。他们敬佩,中国社会依然呈现个体化特征。肇始于1950年代的集体化转变开首把个东说念主从系族和众人庭中松捆,1980年代的去集体化转变,继而又将个东说念主从原有的单元、公社等集体中解脱出来。伴跟着个体的崛起,年青一代在家庭生存中获取了目田和权力,父母泰斗被缩小,即“夫妻生存的告捷”(指礼服纵向的代际亲子关系)(The Triumph of Conjugality)(Yan,2009)。 因此,家庭依然存在,但是个东说念主主义价值倾向的年青东说念主更温暖我方的小家庭,而不是对父母和家庭的行状,家庭在个东说念主决策和行动中所起的影响镌汰。年青东说念主通过掠 夺父母一辈的进款,在城市中购得住房,也向外流动解脱父母,结束个东说念主和小家庭的幸福。家庭关系变得日趋原子化,代际关系变得疏离,这是一种“去家庭化”的 趋势。
(二)“再家庭化”:中国住房范围中的积极家庭
但是,另外一些学者对住房范围的“去家庭化”不雅点建议违犯的宗旨。他们认为,中国城市住户的住房取舍、住房获取和互异性,受到家庭成员的意愿、作念法和代际关系的很大影响。李秉勤(Li,2008)历练了天津老年东说念主的住房决策,发现由于老东说念主们但愿连接给成年子女提供住房和其他支援,影响了他们搬迁居所的决定。通常基于天津的实地调研,杜达和他的共事(Duda et al,2008)发现,土产货住户和外地住户在住房上的互异,不仅取决于户籍互异,部分也取决于他们自身家庭对收入使用最大化的策略。证据对上海家庭三代住房情况变迁的调研,林睿和米莎(Forrest & Izuhara,2012)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发现新中国成立前、磋磨经济时期和住房转变初期,家庭一直在为个东说念主住房获取采选千般策略;哪怕在磋磨经济时期,通常如斯。这种积极的家庭介入(Family Engagement),既结束个东说念主住宅券机的最大化,也产生了住房景色的互异。基于对天津代际之间住房支援的计划,李秉勤过甚合作家(Li & Shin,2013)进一步揭示通常是单元制等分拨到公房的家庭,父母一辈在住房转变中如何期骗这些特有化的公房(譬如,不息自住、出租如故出售),极大影响面前家庭两代东说念主的居住景色和双方的支援关系。
这 些计划共同地确认,中国度庭的代际关系远莫得疏离;违犯,出现了家庭的回应。家庭极具活力和韧性,匡助个东说念主交接转变以来的社会变革出现的阻滞和契机。他们 敬佩,跟着住房转变的深入和商场机制的配置,年青一代出现了“再家庭化”的趋势。这种“再”,是相较于他们父辈住房获取的“去家庭化”而言。不管是旧的单 位住房福利体系,如故自后配置的住房商场机制,中年一代比他们的父母愈加寂然于家庭。但是,对当今的年青一代来说,由于住房价钱远高于支付才能,他们依然 不得不依赖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资助和支援,由此出现了反向的“再家庭化”趋势。
社会计谋计划者也从更普遍的相比视线,为中国住房范围面前出现的“再家庭化”趋势提供印证。社会计谋计划者们很早就意志到,在强调行状、孝说念等儒家文化的东亚社会中,家庭承担着提供福利的遑急变装(Jones,1993;Goodman & Peng,2004;Gough,2001;Holliday,2000)。但是,对东亚社会中“家庭”在福利供给中的作用,以往受关注度较低,而且主要局限在家庭看护、家务作事和性别关系等议题中进行谈论。一些学者从住房范围切入,发现尽管东亚社会的政事经济体系有互异,但是同期出现商场化(Marketization)和“再家庭化”的趋势(Forrest & Hirayama,2009;Izuhara & Forrest,2012)。跟着新目地主义计谋从1980年代启动盛行,房地产价钱和住房价值增长,许多东亚大城市(譬如东京、首尔、香港、台北等)年青东说念主越来越难以寂然解决住房问题,不得不以千般方式加深对家庭资源的依赖;而家庭力量的介入,也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分化(Lui,1995;Li,2002;Lee,1999;Izuhara & Forrest,2011;Chang & Song,2010)。因此,东亚社会的情况启发咱们,不应只把家庭看作个东说念主福利来源的补充(Supplement),而是商场机制和国度计谋养息资源时,个东说念主与之赈济的遑急力量(Mediator)。
(三)“去家庭化”,如故“再家庭化”?
本 文认为,“去家庭化”的旅途弗成匡助咱们意会中国的社会生存中为什么好多家庭会出现两代东说念主以集体筹资的方式购房,也无法回答父母在通盘购房行动中的作用。 但是,从林睿、米莎、李秉勤等学者的不雅察和计划中,咱们却可以建议一种“再家庭化”的分析视角。一方面,当代性带来社会流动加多,中枢家庭兴起,对原有的 家庭代际关系如实形成纷乱冲击。但是,单元制解体、社会保险轨制缺失,加上商场环境和计谋的高度不细目性,迫使两代东说念主齐有动机,寻求“再行镶嵌”④(Reintegration)。其具体认识便是两代东说念主协力购房,从而导致“再家庭化”。本文认为,如果把外部环境的不细目性看立场险,那么,“再家庭化”便是个东说念主对于风险的一种反应方式。
“再 家庭化”有几个特色。开首,如果父母一代领有资源,他们更有才能认识遑急作用,认识为积极主导购房的辩论和策略。其次,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互异。已有计划 提神到,家庭中的子女数量和性别、父母在磋磨经济期间的既得福利、在商场经济要求下积聚的财力和社会地位等,齐影响到家庭的住房辩论和行动策略(Li & Shin,2013;Wang,2010)。因此,不管是年青一代里面个体的住房要求互异,如故一般意旨上居住景色的不公正,家庭齐是一个遑急的影响要素,应该有更多的深入计划。第三,“再家庭化”的经过充满张力。尽管有学者不雅察到住房事件中,由于遭灾悉数权、遗产分拨和拆迁等复杂问题,形成了家庭矛盾(Davis & Lu,2003;Forrest & Izuhara,2012)。但是,持“再家庭化”不雅点的学者更多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而非打破。这些合作包括经济支援(提供资产或者财产)和非经济的支援(举例,合住)。但是中国的个体化进度中,个东说念主与家庭的互动关系具有高度不细目性,证据具体的事件和个东说念主境遇而改变(沈奕斐,2013)。因此,购房中两代东说念主的打破、协商和息争,通常不可忽略,它展示出“再家庭化”经过的复杂性。家庭关系的变化,不仅会会聚大量的家庭矛盾和惊愕需要排解,也会对计谋履行和商场运行激勉难以料想的后果,是以需要计划家庭里面关系。
三、“再家庭化”:介入、策略与关系和洽
讨 论“再家庭化”的复杂性,可以从三个角度张开,分别是父母一代在住房问题上对年青一代的积极介入、不同要求下的千般住房策略和对代际关系矛盾的和洽。积极 介入,主如果父母对联女购房的支援,其中触及千般支援的方式。住房策略,主如果购房策略,但也包括家庭内住房资源的养息分拨,以及少数用非商场的、以致违 规的方式改善住房。这其中就要分析不同的家庭要求和类型。矛盾和洽,则触及对家庭类型以及相应的代际关系中的权力类型的分析。
(一)家庭的积极参与
访谈中泄漏的第一个遑急事实是,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积极且深度参与子女的购房行动。与面前全球公论对于“啃老”的叙述违犯,被访的中年父母一致示意十分乐意为子女投资购房,而且积极主动。在22个受访家庭中,有18个家庭的父母给孩子买了或者正在购买住房。其中,有16个家庭的购房行动,是由父母一方主动发起的,其余2个自后也取舍积极配合。另外4个 家庭的父母经济要求较弱,因为无力为子女购房提供匡助而感到内疚。他们以致遴聘犯科扩建的方式,我方掏钱出力也要给子女搭建一个寂然的房间。当部分家庭的 子女对父母资助购房的想法,认识出夷犹或者不肯意时,父母以致破耗很万古分去劝服他们。探听中不少父母坦诚他们的父辈险些莫得襄清楚决屋子问题,而他们在 给孩子提供支援时,承受很大经济压力,也遇到其他阻滞,但他们仍然乐意为子女投资购房,或者提供其他方式的住房支援。
第二个遑急事实是,父母对联女购房最常见支援方式(见表1)主要不是资产资助,而是提供意见、影响决策。22个受访家庭中的受访者齐谈到,他们的父母或者他们我方看成父母,会在为子女购房的事件中提供许多宗旨,影响购房决策。其中一种方式是召开家庭会议,平淡父母的宗旨会伙同在诸如购房的必要性,“地点优先(而非价钱或面积)”,以及支付方式等方面。此外,近一半家庭的父母亲自参与了一齐看楼盘和现场签约、张罗装修材料和产品的采购、连接装修事宜和设计室内胪列等法式。
第三个遑急事实是,尽管父母对联女的资助数额较高,成年子女却更强调购房中父母给予的情怀支援。在19位年青受访者中,有8位 使用了“维护”、“信任”、“尊重”和“戴德”等词语,明确抒发他们对父母给予支援的感受。这些受访者平淡受过轻佻的高等教养也有可以的收入,但他们仍然 无法在房地产商场中寂然购房。借助父母的支援,他们购得住房,也获取与住房紧密相连的教养、婚配、经济等契机和利益。还有少部分受访者认为,父母在购房行 动中同意接受他们的取舍(比如,让孩子我方来支付首期、婚后不住进新买的屋子而出外租房),以致作念出腐败,是尊重他们、对他们才能的信任。因此,借助提供千般住房支援,父母的确拉近了与子女的关系。
举座而言,家庭在住房范围的作用,认识为父母的积极性和主导性。现存文件(Zhang,2004,2005;Yan,2003)之 是以把父母对联女的住房支援,意会为年青东说念主对家庭资源的篡夺,是基于两个判断。一是商场经济发展经过中,年青东说念主成为农村家庭财富的主要贡献者;新中国成立 后在农村实施社会主义校正,使老东说念主们不再有可供女儿承袭的家庭资产;以上所述扭转了两代东说念主的权力关系。二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年青东说念主愈加关注个东说念主和小家 庭利益,不再同意为了家庭利益而葬送自身利益;因此,失去泰斗的父母只好被“抢”。
但是本文的考查发现,城市家庭中父母对联女购房有零散大的决定权。这是因为,他们依然在商场经济和住房商场发展中积存了财富(Forrest & Izuhara,2012;Li & Shin,2013),手里有一定的财富和资产可支援子女,也可供子女承袭。因此,城市父母泰斗得以督察的基础依然存在,他们不是在被迫与子女“交换”,而是积极安排全家的住房和生存。
(二)家庭投资的策略辩论
1.子代优先原则
当 父母们既需要我方改善住房,同期孩子也需要购房时,平淡会优先辩论孩子的需求。他们频繁提到一句话:“我唯有一个孩子。他过得好,我也欢喜、少记挂;他焦 虑,我也烦心、很艰辛。”他们认为,给出这笔钱不仅对孩子好,而且最终对他们我方也好,对全家齐好。这种子代优先的作念法,反应了父母对现实风险的感知。他 们普遍对商场经济中,子女一代婚配、行状和供养的高成本、不自如及强烈竞争示意忧虑。商场经济的发展既为个东说念主带来契机,也产生风险。另外,独生子女家庭的 子女独一性,加多了两代东说念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父母为子女购房,含有减少风险、争取家庭举座利益的辩论。
2.按捺原则
第二个遑急原则是经济支援的按捺性。在访谈中发现,父母对联女提供的资产支援是“有分寸的”(家庭20⑤,陶爸爸,56岁,社工),而弗成简略归纳为“加强”(Intensified)(Croll,2006;Yan,2003)。表1所示,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取舍是匡助子女支付首期,留出余下一部分让子女来支付,这是最常见的支付方式。父母这种作念法含有为我方养老和退休生存的辩论。一位支付独生女屋子首期的卫姆妈(家庭2⑥,59岁,退休司帐)示意,她很欢快女儿主动建议付房贷,因为她需要留些积蓄养老。另外,这样作念也为孩子的利益着想。一位为独生女儿支付35%房款的苗姆妈说:
她原来平淡出外面吃饭,而且瞎买东西、买了无须就扔。当今她启动我方煮、买东西也会想一想,知说念要省钱,要存钱搞装修买产品,这样零散好!(家庭4⑦,59岁,退休照拂)
这代表了零散一部分受访父母的宗旨,以致有父母说“孩子作念‘房奴’挺好的!”(家庭3⑧,谢姆妈,57岁,退休幼儿园训诲)。他们认为,子女参加资产与父母一齐购房,好像改善年青东说念主不良的破费习气;更遑急的是,匡助他们学会有磋磨一家三代的将来生存,更好地承担家庭行状。
3.均衡原则
当为孩子购房遭灾到两家父母时(尤其是购买婚房),平淡会按均衡原则两家分担,但是男方的父母会适合多出一些。在家庭1⑨中,莫姆妈(60岁,退休公事员)在支付女儿婚房首期时,对持要比女方家多出一些,因为“咱们家经济要求比他们好,我弗成让他爱妻和亲家说我女儿闲聊”。违犯,在家庭20中, 尽管女方家的经济景色更好,陶爸爸却取舍比半子的父母少出点钱。他的原理是“如果咱们这边给多了,对我女儿的婚配没平允,因为半子会认为咱们家贱视 他”。在有些受访家庭中,由于一方父母无法以与另一方家庭相适配的才能支付婚房,则激勉了夫妻之间、代际之间、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
以上三条原则确认,父母们不认为给予子女资助越多,对保险我方老年越好、或者对孩子发展生存越好。违犯,要在额度、比例和纪律上作念出适合的安排,才能最故意于各自为益和双方关系。因此,家庭在住房范围的投资诟谇常雅致策略的。
(三)独生子女家庭的购房策略
1.房产登记游戏
22个 家庭分红独生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两类,考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主要有两大购房策略,非独生子女家庭却难以遴聘。第一个是房产登记游戏。在房产签字方式 上,独生子女家庭取舍千般而纯真。房产可以取舍由子女单独悉数,子女与佳偶悉数,子女与父母共有,或者父母悉数。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可以证据自身所处的特定 情况,取舍对我方家庭利益最大化的最优有磋磨。一位父母襄理买了屋子的独生女儿说:
我妈腿不好,一直想买带电梯的房。当先盘算推算只写我妈的名,因为旧屋子是我爸的名,新的那套就写我妈,一东说念主一套,幸免以后打房产税。但是为了贷款,自后他们又把我的名写了上去。其实不写也无所谓的。首期是他们给的,我每隔半年拿一次住房公积金,基本够付月供……我和先生住在我爸妈的旧屋子,因为跟家婆一齐住很痛楚。我就跟我爸商量,他一口搭理。他们认为既然我方有屋子,没必要买,不想我累赘太大,而且住得离他们近,他们也宽心点。(家庭2,卫密斯,29岁,企业部门司理)
这个例子标明,独生子女家庭中,两代东说念主的财产承袭关系零散明确,使得父母和子女较容易在签字有磋磨上达成共鸣,用最优有磋磨交接其时的住房计谋、商场景色以及家庭情况。在家庭2中,卫姆妈借了独生女的名字,克服了退休后无法肯求贷款的计谋蚀本,改善了自身住房要求;卫密斯也因此在住房上获取父母匡助,既不必因购房加多支拨,也获取婚后的深邃空间;同期两代东说念主也住得近,浅易相互照应。
违犯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一般只取舍由某个孩子单独所用,或某个孩子与佳偶悉数,无法取舍子女一方与父母联名,或者两个子女共有。在家庭8⑩ 里,洪爸爸一启动盘算推算房产证上写两个子女的名字,临了取舍只写了女儿。在非独生子女家庭,财产承袭关系相比复杂。而每一次购房,本质上又是提前向子代转变 家庭财产,因此,必须明晰界定包摄于哪一位子女,才能幸免将来财产纠纷。这带来两个后果:①在交接计谋和商场变化,以及知足家庭成员需求时,为幸免狐疑和 矛盾,父母和子女间平淡要反复询查,其决策无法像独生子女家庭那样迅速和纯真;②由于购房或者家庭财产转变在子代间有先后规章,女儿从父母处获取住房支援 的契机减少,子代间财富分拨出现性别不公正,况且可能引起家庭关系垂危。
2.住房治理游戏
独生子女家庭第二个遑急的购房策略是,通过纯真治理手中的房产,结束两代东说念主设想的居住安排。受访家庭的父母一致示意,但愿好像与他们的成年子女分开住,但是要住得近;因此地点取舍是很遑急的辩论。他们形象地将此抒发为“一碗汤的距离”(11),“一把钥匙的距离”(12),“他家是酒店,我家是饭馆”(13),等等。父母们认为,这种居住方式,既有私东说念主空间和目田,也浅易相互看护。即便诟谇独生子女的父母,通常这样想。家庭8的洪姆妈(46岁,家庭主妇)盘算推算以后和小女儿一齐住,但如故说:“我但愿我大女儿可以住在旁边,这样她以自后看我就很浅易。”与曹诗弟和倪安儒(Thogersen & Ni,2010)在2l世纪初对山东农村老东说念主的考查收尾相似,城市父母们的设想居住方式通常是比邻而居。他们依然很少多代合住,但也不但愿简略分开(Logan & Bian,1999),而是如一位访谈者所说的,“作念张作念智”。
但是,好像结束这种设想居住安排的家庭主如果独生子女家庭。在14个依然或者正在为独生子女买房的家庭中:①有4个家庭的父母们与子女住在走路/开车不杰出20分钟的距离;②有2个住在或盘算推算买在吞并个住宅小区;③有2个住在吞并栋楼;④有6个(主要诟谇土产货家庭)在我方家中为对方留出单独房间,况且盘算推算将来卖掉其中一套,合住或者住在旁边。
这14个独生子女父母们为了和子女住在旁边,证据商场和计谋的变化,期骗换房、合住、借住、卖房、租房和买房等纪律,纯真治理家中的房产。在家庭5(14)中,由于媳妇不肯意与公婆合住,尽管家里不饶沃,郑姆妈临了如故同意给独生子买房。郑先生一启动认为很内疚,自后认为对父母亦然功德。他说:
我看了一年房齐不敢下手。房价太高,首期齐要20万-30万,我天然在国企行状,但工资其实不高。我也不知说念父母有莫得才能帮我……很未必有次,一又友告诉我政府在JS洲有磋磨一个限价房楼盘,我就上网查信息,还和女一又友去看了样板房。天然离市中心远了点,但性价比好,比旁边商品房低廉1000多。跟爸妈商量,他们也同意,搭理帮我付首期,但要求“必须给他们留间房”,是以我选三房……我提交肯求参加摇珠。800多套房,差未几两千东说念主去肯求,抽1600户。没料想我尽然抽到!(30岁,国企部门主管)
而郑姆妈也讲明她同意给女儿买房的原因:
原来住在我老公单元分的房改房,自后女儿要买房,就把这套房改房卖了。天然不是最高点,但面积地面段又好,卖得很好,付完首付还有钱剩……我我方家有套老屋子当年拆迁,房管局给拆迁户分了房临时住,面积很小但房钱很低廉,每月120块。不外我一直没退,自后出租。卖掉屋子之后,我就把斗室子收转头自住……启动没想过要给女儿买房,屋子够大一齐住,也莫得好多钱,不外女儿说新屋有电梯……没要求没得说,既然有限价房这种新计谋,有这样的要求,就要去争取,不管以后一不一齐住,多套房终归功德。(53岁,退休行政职员)
家庭5的 父母遴聘了申购、抛售、占房、借住和换房等纪律,最大限制利用优惠计谋和商场机遇。既争取家庭利益,也跟女儿“谈判”,结束设想的居住安排。这些父母不是 被迫地适合外部环境,而是主动安排、谋求利益。同期,独生子女家庭的脾性,为父母治理房产提供了便利。一是子女数量少,举高了父母的支援才能,这让他们在 购房时具有更大决策权,决定子女住房的地点和户型。第二,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相对简略,父母们不需要记挂子代间对等问题。
但是,在4个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们齐难以结束与两位子女均比邻而居的遐想。这些父母齐为1个以致2个孩子购房。但他们只可与其中一个子女(平淡是女儿)合住,而与另一个子女相距很远。因为子女数量加多,散布和缩小了父母的支援。当为一个子女购房后,平淡莫得才能再为另一个子女在旁边购房。是以,他们会用购买第一套房后的余款,略微支援另一位子女的购房,或者装修原有老屋子(平淡是房改房)况且把它留给另一位子女(平淡是女儿)。而且,由于非独生子女父母需要顾过甚他子女的感受,这些家庭很难像独生子女家庭那样纯真调配家庭财富和资产。
(四)独生子女家庭的关系类型
证据18个独生子女家庭购房经过中的父母与子女权力关系,可以识别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分别是杰出型、保护型、知足型和创造型(见图1),展示落发庭之间购房动机和策略的互异,以及对家庭关系形成的影响。
1.杰出型家庭
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们平淡主导购房取舍和家庭资源调配(房产和资金),而孩子的意见往往不被接收。常见的情况是姆妈们强势主导买房经过,若与孩子专门见分歧以致打破,往往是孩子息争。这种权力对比,与父母优渥的社会经济要求密切联系。父母不仅收入高,而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譬如,高档政府官员,著明学问分子)。
与 其他受访父母们相似,杰出型的父母也但愿借助买房获取千般平允。但是,他们并不惦念商场经济变动,以及社会保险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在他们的叙述中,很少 有对联女安静、婚配、供养第三代的忧虑,也莫得对晚年因病致贫的记挂。违犯,他们向往一种目田、健康、有艺术气味的晚年生存。在决策中包含了对这种设想生 活方式的追求。同期,他们也强曲调女要对父母担负家庭行状,但更多是基于说念德文化和情怀需求,而不是现实经济需求。
家庭1的例子,莫姆妈的论述触及三代东说念主的住房情况:
我一诞生就住在别墅,爸爸是讲授……父母蚀本以后就留给我……1992年我在河汉区买第一套房……90平方米才13万……自后租给了一个来大陆开工场的香港东说念主,他不敢占我房钱低廉,他企业是我批的……第二套在白云区,我第一个去挑,主张和楼层齐是最佳的……我在番禺莲花山脚30万买了套度假公寓,空气好还吃到旁边极新的农家菜……我一直在买房,从来没贷款买过房,我买的屋子齐很低廉……2006年我在滨江又买了一套,蓝本盘算推算出租,自后女儿和媳妇住在那里……2008年在珠江新城买了一套商住两用的屋子,当今租给了一个外商……屋子大部分齐写在我女儿名下,如果齐写我名,在单元影响不好……我唯有一个女儿,没必要分来分去……2009年女儿准备成婚,女家父母很想在广州买房,自后就在南沙买了套,我找了东说念主打折,173平方米总价86万,很低廉……挑房、拍板、收楼、装修齐是我和我老公处分……我告诉我女儿,既然你住的屋子是我买的,你要识作念!(60岁,退休公事员)
以上案例可知,旧体制中上风位置的延续是导致个东说念主住房要求互异的遑急要素。依然有文件提神到(Forrest & Izuhara,2012;Huang & Clark,2002),住房上风可以在代际关系中延续下来,并在商场经济中挪动成纷乱财富。除了家庭关系,本案例进一步标明,此类家庭不仅邻接购房、出租和售房,而且频繁期骗社会关系网。由于领有丰富的社会关系资源,他们好像获取更多的商场信息和优惠要求。
但是,此类家庭平淡会因为“父母是否应该给孩子买房”、“是否应该买房”发生强烈的矛盾。这触及双方对父母行状、孝说念和设想家庭生存(包括婚配)等议题的不同宗旨。在家庭6(15)中,刘先生不赞同父母的购房决定,更不可爱我方的生存被父母决定:
2004年 我妈说房价低,要趁便速即买,我以后成婚用……但是我其时不盘算推算成婚,也不想这样快被屋子绑死,想我方创业。就算以后成婚要买房,亦然我我方的事,跟父母 不要紧,况且为什么要买房才能成婚呢?……姆妈认为我不肯一齐出钱是自利,不贡献,不爱爸爸姆妈……我试过跟他们谈,但是没用,如故要买。他们叫我去看楼 我不去……如故得去签约,不签就碎裂了……我只可息争,不平她会不欢喜。(31岁,NGO总做事)
这类家庭的父母不仅毁坏强势、寂然决策,同期也向孩子施压。看成独生子女,孩子们平淡无法职守这种说念德责怪,会取舍息争。
2.保护型家庭
保护型家庭的特色是父母们在购房取舍和家庭资源调配上起教导作用,但同意和孩子商量作念决定。当发生打破时,也更同意与孩子(或者孩子佳偶)疏通,以致作前程争。这些家庭多是较好的工薪阶级,举例国企或国有机构的中层。孩子们也有一定的教养水良善自如的收入。
保护型家庭的抗风险才能低于杰出型家庭。对我方养老、子女婚配等方面可能遭受的风险和利益损失零散敏锐。他们购房的主要主张是赶早珍重,减少家庭成员的利益受损。举例家庭3的谢姆妈说:
1998年先生单元临了一次分房,要求买下来。级别越高分得越大,而且先挑,工龄越长、级别越高,补贴越多,还能分多套……当年房钱从几毛钱升到1元一平方米……计谋变来变去,好多未知数,买下来才自如……2007年在萝岗买了套……总价83万,50万首期,女儿出5万,主如果我退休金加我先 生工资……写女儿名是但愿她把住房公积金建议来,存到退休,齐不知说念会发生什么事,利息又低,提早拿出来作念点投资……她炒股赚了几十万,自后她爸爸生癌, 悉数用度齐是女儿给……她成婚我叫她再买一套,咱们可以帮她,归正将来齐是留给她的,但是她有老公我作念不了主……半子家里没钱,说过几年再买、成婚租房, 租的屋又很破,搞得众人很不欢快……我不加插意见,独一要求女儿住得离咱们近,她爸爸躯壳不好……半子说我方每月五千元,又交租又社交,如何存钱买房养 家,齐靠我女儿吗?(57岁,退休幼儿园训诲)
图1 购房行动中的四类家庭权力关系
贵府来源:2010-2011年在广州市对22个家庭深度访谈考查。
从家庭3的 故事中可以看出两个策略特色。第一是婚前为独生女购房,这样作念有两个平允。开首是风险珍重。女儿有房,可加多婚配商场上的筹码;将来万一婚配碎裂,此项房 产不会被分割;婚配生存中也可以多一处回旋空间。其次是加多财富。举例,通过购房可以索要住房公积金用于投资,或者转变到娘家。于是,房产自己可能升值, 手头也多余钱可用于理财或储蓄。
第 二个特色是纯真使用公房。此类家庭的父母以前凭工龄、职称和级别分拨到公房,又在住房转变时期以很低的价钱购入。但是与杰出型家庭的治理方式不同,他们通 常不抛售公房,而是不息持有并纯真期骗,如出租获取房钱、转按揭购买商品房、或者为子女的婚房提供特别取舍等。这也印证了磋磨经济时期的公房,为这些家庭 交接商场经济的风险提供了轻佻的基础。
这类家庭在购房中所碰到的矛盾通常与孩子的婚配联系。在家庭3、9(16)和20中,由于社会经济地位不如女方家庭,女方父母与半子在婚后居所安排上发生强烈打破(譬如男方但愿租房,女方父母但愿搬进女方屋子)。但是与杰出型不同,保护型家庭的父母同意与女儿和半子疏通、协商,以致同意息争。因为若不辩论孩子及孩子伴侣的需求,有可能损伤与独一孩子的温柔关系。家庭3的谢姆妈说:
我不但愿因为这件事弄得众人不欢喜。他讲普通话我讲广东话,讲话上欠亨,我以致写过两封信给他……我跟半子讲,你用什么情势跟我讲齐可以,你单独和我说也行,电话也行,发短信齐可以……我但愿众人可以相互了解对方,让他放下戒心,什么齐可以相互商量解决。(57岁,退休幼儿园训诲)
3.知足型家庭
比 起前边两类家庭,知足型家庭的孩子们平淡在购房行动中有更大的自主性,他们的父母主要赐与支援和合营,知足孩子的需求。由于父母是购房的主要出资者,是以 孩子们在要紧决策上,仍然要顾及父母的意见。发生打破时,孩子们平淡也同意主动息争。这类家庭父母购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塌实的落脚点,让 他们在城市的行状和婚配中获取更多的契机,而父母自身的养老需求并不是首要辩论。在此类家庭中,有零散一部分是来自二线和三线城市的外地家庭。父母仍然在 当地生存或者行状,平淡是有一定时候的专科东说念主士(譬如照拂、训诲),收入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他们的孩子则在广州有自如的行状,受过轻佻的教养。
知足型家庭的遑急购房策略是,利用家庭支属相聚,集会购房资源。在家庭11(17),谭先生(32岁,计划东说念主员)毕业后在广州行状不久,他在家乡生存的父母就催促他在广州尽快买房以便找对象。不仅如斯,父母还对持一次性付清房款,为此掏出了全部进款,并向亲戚告贷。这些父母由于贫困毁坏的经济才能,既不肯意贷款加多支拨,也无法寂然一次性付清广州的屋子,因此需要芜俚动员和集资。
但是向亲戚告贷,却埋下了激勉家庭矛盾的伏笔。这类家庭的孩子示意,父母承受经济压力,就会干预子女的日常支拨。谭先生说,父母不仅在随青年存中极其量入计出、影响了生存质料,而且要求他少逛商店、少下馆子。家庭4的苗小 姐也说,如果她出门旅游或者和一又友吃饭,父母会不欢喜。另外,家乡亲戚们也质疑孩子的才能,质问他们不懂得贡献父母。但是两位受访者均示意,他们也曾建议 父母贷款,也反对向亲戚告贷集资,却没被接受。这些子女均感到屈身,除了戮力还清告贷外,齐示意以后不会再向父母告贷。
4.创造型家庭
这 类家庭多是低收入群体,由于贫困购房才能,往往几代东说念主合住,零散拥堵。访谈中发现,这些家庭的父母千方百计想为孩子们改善一下住房要求,解决住房拥堵。同 时,也但愿把这套屋子留给独一的孩子,缓解他们的经济阻滞。其纪律往往有某种创造性,但有时并分歧规,以致影响到社区其他住户。因此会在家庭和邻居之间引 发矛盾,而不局限在家庭里面。他们因此平淡被社区治理机构看作是艰辛制造者。
在家庭21(18)的案例中,他们因为占用旷地加建住房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张姆妈论述了他们违纪建房的辩论:
这样搞花掉咱们几十年积蓄,光装修就要8万-9万…… 无非但愿能帮女儿留住一个好点的基础,众人也无须挤得太用功……物价那么高,他工资低又不自如,孙子速即诞生,据说读幼儿园就要几万块……想起来齐很可 怕……辛亏咱们有一套房,可以让他有住的所在,无须租房用钱,以后咱们过身了,屋子亦然他的……咱们有退休金,可以去养老院!……我女儿如果有才能买房,我但愿他搬出去,四代同堂是没办法,众人分开住其实好些,我也目田了,无须整天给他们烧饭洗一稔。(57岁,退休铁路工东说念主)
与此访佛,家庭22(19)一家三代住在5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为了让女儿有房间成婚,易爸爸(60岁,下岗职工)扩建了阳台。这样作念不仅违纪,还有安全隐患,但简直是“逼到末路没办法”(易爸爸语)。这些家庭的父母平淡原来是国企职工,1990年代国企转变后堕入贫困(Qian & Wong,2000;Xue & Zhong,2003)。他们的孩子由于作事不睬想或其他原因,在住房上一直依赖父母。扩建公房成了他们加多住房面积的独一妙技,为此,他们零散提神,要贯注翼翼地与居委会东说念主员保持轻佻关系。
四、论断及谈论
上 述分析旨在确认,中国城镇家庭中两代东说念主协力购房,体现了彰着的“再家庭化”趋势。住房的商场机制,以及以前单元分房轨制下的既得福利,是两种基本的结构, 影响了许多东说念主零散是年青东说念主的住房互异。但是,这种影响是经由���庭的中介法式而形成的。因此,当咱们在社会计谋和社会福利视角下谈论住房问题时,应当把家庭 看作是遑急的结构性要素,这将匡助咱们更好地制定和履行住房计谋。
本 文也强调“再家庭化”的经过充满了张力,代际间既有合作与协商的一面,也含有许多打破和息争。这个经过既是住房轨制和商场要求等要素影响的收尾,同期它反 过来亦然影响住房轨制和商场要求的能动要素。因此,“再家庭化”自己包含了寂然则丰富的计划内容。这要求咱们将计划进一步扩大,涵盖其他类型的家庭(如农村、二三线城市家庭),以过甚他类型的家庭关系(如夫妻关系)等,以便更好地意会中国社会里面“再家庭化”进度的千般性和复杂性。对家庭关系变化的把合手,将有助于咱们意会中国社会中个体内心的惊愕和怯生生,提前介入甩掉由此激勉的打破。
有 必要指出,独生子女计谋促进了“再家庭化”进度,这是该计谋的一项非预期性后果。本文的计划材料依然初步泄漏,非独生子女父母给孩子买房有彰着的性别排 序,非独生女难以获取与独生女通常的支援契机。这是一种荫藏的性别里面的不对等,需要作进一步计划。同期,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支援子女购房的举止中包含 着自身将来养老的策略性辩论,是内生于中国度庭结构的养老方式。对这方面作念深入计划,会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的谈论带来新念念路。
临了,住房范围的“再家庭化”,需要作不同福利体制之间的相比计划。19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中父母匡助子女解决住房问题的趋势彰着扩大(,2012;Poggio,2008;Swartz,2009),包括经济与非经济的匡助方式,如现款支援、房产赠给、延伸两代东说念主共同居住时分,将我方租住的全球房屋暗里转交给子女等(Vestergaarda & Scanlonb,2014;Forrest & Hirayama,2009)。一些计划(Taylor-Gooby,2004;Swartz & O'Brien,2009;Swartz,2009)表 明,这种趋势的出现与欧洲经济社会变动,举例青年安静、国度减少福利供给、婚配不自如等要素密切联系。这确认围绕住房问题的家庭关系、零散是两代东说念主之间关 系的变化,是一个全球欢喜。但是,中国以及一些东亚国度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不同程度上仍然有儒祖传统文化,这使得“再家庭化”有特殊的文化扶植。从 本文初步看出,中国城市家庭在主动交接外部社会变化的同期,也在此经过中结束自我关系养息。但是,列国“再家庭化”的互异性在那儿?对社会福利体制产生什 么影响?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它将故意于加深对全球趋同欢喜的意会,并寻求社会计谋的当令养息。
谨慎:
①这些计谋包括,每对夫妻不可购买第三套住房,购买第二套房首付比例进步至70%,二手房来去按差价20%征收个东说念主所得税等。
②联系中国住房范围的文件评述,可以参考(朱亚鹏,2006)、(李文魁,2009)。
③丹麦学者艾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1999) 在“去商品化”的基础上,加多“去家庭化”看成斟酌福利收尾,以及区别福利模式的目的。“去家庭化”是指,一个东说念主在多大程度上依靠家庭获取福利支援。一种 福利模式的“去家庭化”程度越高,不仅标明个东说念主越少依赖家庭获取福利和服务,同期也反应女性更有可能从无偿的家务作事中解脱出来。
④贝克过甚共事(Beck,1992;Beck & Beck-Gernsheim,2002)指出,无缺的个体化进度展现出三个维度:解放、失去自如性以及再行镶嵌社会。
⑤家庭20基本情况:陶爸爸,56岁,土产货东说念主,社工;夫人56岁,已退休;女儿30岁;半子31岁,非土产货东说念主;女儿和半子齐是地铁职工,育有1个 三岁的女儿;面前夫妻与女儿一家居住在吞并栋楼、吞并层相邻的两套商品房;女儿成婚时,由双方父母共同出资支付首期,后卖掉婚房购得面前居所,由小夫妻共 有;陶爸爸除了贷款购得面前居所(与夫人共有),还反按揭旧的房改房,贷款购得另一套商品房,面前,他用出租房改房获取的房钱偿还反按揭的月供,用大部分 工资还两套商品房的月供。
⑥家庭2基本情况:卫密斯,29岁,土产货东说念主,独生女,再婚未育,外企部门司理,本科学历;第二任丈夫,32岁,外企司理,婚后与双方父母分开居住,居所为我方爸爸的单元房改房,左近我方父母家;另外,卫密斯与姆妈共同悉数一套二手商品房,现为其父母居住。卫姆妈,59岁,土产货东说念主,退休司帐;丈夫60岁,科级干部退休;她与丈夫面前居住在一套二手商品房,由其与女儿共有;该商品房的首期由她与丈夫支付,贷款由女儿的住房公积金支付;另外,她与丈夫还领有2套房改房,一套是女儿和半子婚后居所,另一套出租。
⑦家庭4基本情况:苗姆妈,59岁,退休前是照拂,其丈夫62岁,退休质检员。夫妻居住在当地一套由她丈夫单元分的房改房,已住12年,该房由夫妻双方共有;偶尔会来广州探望女儿。苗密斯,30岁,独生女,已婚未育;外地东说念主,来自内陆二线城市;硕士学历,民企职员;婚后居住在一套商品房,由其丈夫及公全球有;另,她与丈夫共有一套在近郊的商品房,由夫妻双方父母共同支付。
⑧家庭3基本情况:谢姆妈,57岁,土产货东说念主,退休多年;丈夫59岁,因患病提早退休。夫妻二东说念主居住在丈夫单元分的房改房。谢密斯,30岁,土产货东说念主,独生女,已婚未育,本科学历,国企高档布告;丈夫37岁,外地东说念主,外企销售总监;婚后与双方父母分开居住,主要居所为一套租出的房改房,左近女方家;另,她与父母共有一套近郊的商品房,数年前购入,由父母支付并三东说念主共有。
⑨家庭1基本情况:莫姆妈,60岁,土产货东说念主,退休政府官员;丈夫60岁,退休公事员。她与丈夫住在她父母留住的一栋三层小洋房。莫先生,30岁,土产货东说念主,独生子,已婚无子,媒体裁剪,硕士学历,在任攻读博士;与夫人共有一套商品房,该房由双方父母共同支付;婚后与双方父母分开居住,居所由他和他父亲共有。面前该家庭领有6套房,登记在不同家庭成员名下。
⑩家庭8基本情况:洪爸爸,45岁,外地东说念主,来自广州左近城市,数年前全家迁到广州,珠宝拍卖行商东说念主;夫人,46岁,家庭主妇。洪爸爸在近郊购得一套商品房,登记在女儿名下,他和夫人支付首付,房贷由女儿和女儿一同支付。他盘算推算将来为女儿在市区买一套屋子。洪密斯,25岁,只身,外地东说念主,本科学历,专科翻舌人,同期在一间微型外资公司兼职行政东说念主员;有一个弟弟,22岁,大学毕业,在电子公司行状;洪密斯在市内与表妹一齐租房,周末回位于近郊的父母家;弟弟与父母同住。
(11)示意两代东说念主住得毁坏近,父母煮好汤拿去孩子家,汤如故热的。
(12)示意两代东说念主住得毁坏近,孩子留一把备用钥匙在父母家,父母随时可以帮上忙。
(13)示意两代东说念主住得毁坏近,孩子来父母家吃晚饭,饭后回家睡。
(14)家庭5基本情况:郑先生,30岁,土产货东说念主,独生子,已婚未育,本科学历,国企主管;夫人27岁,最近下野;2006年登记成婚,由于莫得婚房一直分开居住,直到2009年郑先生父母为其在近郊购得一套限价房看成婚房,才举办婚宴。婚后与双方父母分开居住,该婚房由夫妻双方共有,由男方父母支付首期,由男方支付后续贷款。郑姆妈,53岁,土产货东说念主;丈夫60岁;她退休后在一又友公司作念晓谕行状,丈夫退休前是银行分行高档主管;夫妻蓝本居住在先生单元分的房改房,后卖出套现给女儿买婚房,当前居住在她退休前单元的职工寝室,每月需付浅陋的房钱。
(15)家庭6基本情况:刘先生,31岁,土产货东说念主,独生子,已婚,育有1个八个月大的女儿,硕士学历,某公益组织总做事;夫人31岁,国企公司容貌司理;夫妻二东说念主婚后居住在刘爸爸单元分的房改房,女儿诞生后,搬去与父母一齐居住。刘姆妈,56岁,土产货东说念主,退休国企质检员;丈夫65岁,大学讲授,尚未退休;夫妻二东说念主面前与女儿一家居住在远郊一套别墅,该别墅由她和女儿共有,由夫妻二东说念主和女儿一同支付。小孙子诞生后,她遴聘了两位工东说念主襄理作念家务活和看护小孩。
(16)家庭9基本情况:胡密斯,32岁,独生女,已婚,育有1个三岁大的女儿;外地东说念主,中学时随父母迁来广州;本科学历,公事员。丈夫,32岁,告白公司司理。一家三口与双方父母分开居住,但左近双方父母,双方父母轮替看护孩子。该居所由她和丈夫共有,购买时双方父母齐襄理支付了首期。她和丈夫另外还有2套房,一套是她单元的福利房,面前出租,另一套是二手房改房,为日后女儿念书买的学位房,也在出租;胡密斯父母齐出资襄理。胡爸爸,62岁,潮汕东说念主,因行状转变全家迁到广州,他退休前是军东说念主;夫人,57岁,已退休;夫妻俩面前居住在一套商品房中,该房由夫人与女儿共有,由夫妻二东说念主支付。为了支付房款,夫妻俩将蓝本的房改房卖出套现。当前居所左近女儿家。
(17)家庭11基本情况:谭先生,来自湖南省二线城市,独生子,新婚未育;其首套房由父母支付首期。后卖掉套现,和太太合买一套二手商品房看成婚房,夫妻双方对半支付。太太是银行职员,她在从化郊区自有另一套房,为婚前父母为其购入。谭爸爸和谭姆妈分别为63岁和59岁,均已退休,住在当地公房。
(18)家庭21基本情况:张爸爸,64岁,土产货东说念主;张姆妈,57岁,20年前随丈夫迁到广州;均为铁路退休职工;夫妻育有1子,27岁,已婚,媳妇怀胎;女儿大专学历,铁路职工,媳妇安静;夫妻二东说念主与女儿一家,连同张爸爸的母亲(97岁),多年来共同居住在约50平方米的房改房,该房由张爸爸单元三十年前分拨;夫妻正在违纪扩建,欢迎准备诞生的孙女/子。
(19)家庭22基本情况:易爸爸,60岁,10年前从国企下岗;夫人,56岁,吞并工场行状,后因病早退;女儿31岁,大专学历,房地产经纪,已婚,育有1个一岁大的女儿;三代东说念主居住在约50平方米的房改房,该房由易爸爸单元分拨;女儿成婚时,易爸爸违纪加宽阳台,改建成一间睡房。女儿与媳妇住原来的睡房,夫妻二东说念主带孙女住加建的睡房。
参考文件:
[1]邓金杰、仝德、李贵才(2011).城中村外来东说念主口的购房意愿计划——以深圳为例.东说念主文地舆,26(5):34-38.
[2]胡晓龙、王雪珍(2012).大城市夹心层群体租房可支付才能分析——基于“剩余收入法”.社会科学家,10:63-65.
[3]李文魁(2009).中国住房计谋计划:文件综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5-76.
[4]马春华、石金群、李星河、王震宇、唐灿(2011).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学计划,2:182-216.
[5]沈久(2006).对房价收入比科学涵义的再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75-79.
[6]沈奕斐(2010).个体化与家庭结构关系的重构.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沈奕斐(2013).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当代化进度中的个体、家庭与国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8]中国青年报(2013).多地现为卖房避税列队仳离欢喜仳离低成本拔擢假仳离.4月3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tal/2013-04/03/c_124535380.htm.
[9]朱亚鹏(2006).海外中国住房计谋计划:述评与启示.学术计划,7:67-72.
[10]Beck,U.(1992).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London:Sage.
[11]Beck,U.& Beck-Gernsheim,E.(2002).Individualization: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Vol.13).Landon:Sage.
[12]Chang.,K.S.& Song,M.Y.(2010).The Stranded Individualizer under Compressed Modernity:South Korean Women in Individualization without Individualism.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61(3):539-564.
[13]Croll,E.J.(2006).The Intergenerational Contract in the Changing Asian Family.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34(4):473-491.
[14]Davis,D.S.& Lu,H.(2003).Property in Transition:Conflicts over Ownership in Post-socialist Shanghai.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44(1):77-99.
[15]Duda,M.Bingqin,L.& Huamin,P.(2008).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Migrant Housing Quality in Tianjin.In I.Nielsen & R.Smyth Eds.Migration 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China.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16]Esping-Andersen,G.(1999).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Forrest,R.& Hirayama,Y.(2009).The Uneven Impact of Neoliberalism on Housing Opportun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33(4),998-1013.
[18]Forrest,R.& Izuhara,M.(2012).The Shaping of Housing Histories in Shanghai.Housing Studies,27(1):27-44.
[19]Goodman,R.& Peng,I.(2004).The East Asian Welfare States:Peripatetic Learning,Adaptive Change,and Nation-Building.In G.Esping-Andersen Ed.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National Adaptations in Global Economies.London:Sage.
[20]Gough,I.(2001).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Welfare Regimes:The East Asian Case.Global Social Policy,1(2):163-189.
[21]Hansen,M.H.& Svarverud,R.(2010).IChina:The Rise of the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Copenhagen:NIAS.
[22]Forrest,R.& Hirayama,Y.(2009).The Uneven Impact of Neoliberalism on Housing Opportun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33(4),998-1013.
[23]Holliday,I.(2000).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Political Studies,48(4):706.
[24]Huang,Y.(2005).Housing Inequality an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Transitional Beijing.In L.J.C.Ma & F.Wu(Eds.),Restructuring the Chinese City:Changing Society,Economy and Space.London:Routledge.
[25]Huang,Y.& Clark,W.A.V.(2002).Housing Tenure Choice in Transitional Urban China:A Multilevel Analysis.Urban Studies(Routledge),39(1):7-32.
[26]Huang,Y.& Jiang,L.(2009).Housing Inequality in Transitional Beij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33(4):936-956.
[27]Izuhara,M.& Forrest,R.(2013)."Active Families":Familization,Housing and Welfare across Generations in East Asia.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47(5):520-541.
[28]Jones,C.(1993).The Pacific Challenge.In C.Jones Ed.New Perspectives on 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London:Routledge.
[29]Lai,O.-K.(1998).Governance and the Housing Question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ousing Policy in China Reconsidered.Habitat International,22(3):231-243.
[30]Lee,J.(1999).Housing,Home Own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Hong Kong.Aldershot:Ashgate.
[31]Lee,J.(2000).From Welfare Housing to Home Ownership:The Dilemma of China's Housing Reform.Housing Studies,15(1):61-76.
[32]Li,B.(2008).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Retired People's Housing Decision in China.Journal of Societal and Social Policy,7(1-2):71-88.
[33]Li,B.& Shin,H.B.(2013).Intergenerational Housing Support between Retired Old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in Urban China.Urban Studies,50(16):3225-3242.
[34]Li,S.-M.(2012).Housing Inequalities under Market Deepening:The Case of Guangzhou,China.Environment and Planning-Part A,44(12):2852.
[35]Li,S.-M.& Zheng,Y.(2007).Financing Home Purchase in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uangzhou.Housing Studies,22(3):409-425.
[36]Li,W.D.-H.(2002).The Growth of Mass Home Ownership in Taiwan.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17(1):21-32.
[37]Logan,J.R.& Bian,F.(1999).Family Values and Coresidence with Married Children in Urban China.Social Forces,77(4):1253-1282.
[38]Logan,J.R.,Fang,Y.& Zhang,Z.(2009).Access to Housing in Urba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33(4):914-935.
[39]Logan,J.R.,Fang,Y.& Zhang,Z.(2010).The Winners in China's Urban Housing Reform.Housing Studies,25(1):101-117.
[40]Lui,T.-L.(1995).Coping Strategies in a Booming Market:Family Wealth and Housing in Hong Kong.In R.Forrest & A.Murie Eds.Housing and Family Wealth: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
[41],C.E.(2012).Parental Wealth and First-time Homeownership:A Cohort Study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Young Adults' Housing Situation in Sweden.Urban Studies,49(10):2137-2152.
[42]Poggio,T.(2008).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Home Ownership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Familialistic Welfare Regime.Families,Ageing and Social Policy: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in European Welfare States.Cheltenham:Edward Elgar.
[43]Qian,Z.& Wong,T.-C.(2000).The Rising Urban Poverty:A Dilemma of Market Reforms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9(23):113-125.
[44]Swartz,T.T.(2009).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 in Adulthood:Patterns,Variations,and Implica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United State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35:191-212.
[45]Swartz,T.,& O' Brien,K.(2009).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In A.Furlong Ed.Handbook of Youth and Young Adulthood:New Perspectives and Agendas.Routledge.
[46]Taylor-Gooby,P.(2004).New Social Risks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Some Evidence on Responses to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from Eurobarometer.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57(3):45-64.
[47]Thogersen,S.& Ni,A.(2010).He Is He and I Am I: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among China's Elderly.In M.H.Hansen,R.Svarverud &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Eds.IChina:The Rise of the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Copenhagen:NIAS.
[48]Vestergaarda,H.& Scanlonb,K.(2014).Social Housing in Denmark.Social Housing in Europe,77.
[49]Wang,D.(2010).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Family Property and Family Management in Urba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204(1):960-979.
[50]Wang,Y.P.& Murie,A.(2011).The New Affordable and Social Housing Provision System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Comparative Housing Stud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11(3):237-254.
[51]Wang,Y.P.,Shao,L.,Murie,A.& Cheng,J.(2012).The Maturation of the Neo-liberal Housing Market in Urban China.Housing Studies,27(3):343-359.
[52]Wu,F.& Huang,N.(2007).New Urban Poverty in China: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Welfare Provision.Asia Pacific Viewpoint,48(2):168-185.
[53]Xue,J.& Zhong,W.(2003).Unemployment,Poverty and Income Disparity in Urban China.Asian Economic Journal,17(4):383-405.
[54]Yan,Y.(2003).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Love,Intimacy,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1949-1999.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5]Yan,Y.(2009).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English Ed.).Oxford; New York:Berg.
[56]Yan,Y.(2010).The Chinese Path to Individualization.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61(3):489-512
[57]Yah,Y.(2011).The Changing Moral Landscape.In A.Kleinman Ed.Deep China:The Moral Life of the Person:What Anthropology and Psychiatry Tell Us about China Today.Berkeley,Calif.;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8]Yeung,S.C.-W.& Howes,R.(2006).The Role of the Housing Provident Fund in Financing Affordable Housing Development in China.Habitat International,30(2):343-356.
[59]Zhang,H.(2004).Living Alone and the Rural Elderly:Strategy and Agency in Post-Mao Rural China.Filial Piety:Practice and Discourse in Contemporary East Asia.
[60]Zhang,H.(2005).Bracing for an Uncertain Future:A Case Study of New Coping Strategies of Rural Parents under China's Birth Control Policy.The China Journal,54:53-76.
作家简介:
钟晓慧,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计划院助理计划员。
标题谨慎:
基金容貌:国度社科基金要点容貌“社会缔造布景下的社会组织治理立异计划”(23000-41230017)、教养部东说念主文社会科学要点计划基地要紧容貌“海外社会计谋前沿表面计划”(2009JJD810016)和“资产为本的社会计谋计划”(14JJD630014)。